艺术殿堂的守护者——体悟郭线庐的艺术人生.
未来还会有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学子进入学校学习深造,如果这些层面出现空白,将不利于整体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延续。”对于自己的这种坚持,郭线庐如是说。

  无独有偶,当郭线庐时隔多年重拾画笔时,独有的设计视角又为他打开了更多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我发现通过把设计上的很多养分用到中国画上来,也就是把一些设计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某一特定的效果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不管怎样刻意调整,我的宗旨是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当郭线庐以水墨的形式在宣纸上肆意泼洒自已的内心感悟时,设计的艺术理念又反过来滋养了他的绘画创作。也许是因为淡墨和他“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的做人准则相一致;也许是因为淡墨可收到多姿多彩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郭线庐因此对黄宾虹先生“七墨”(即浓星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中的淡墨情有独钟。例如作品《国色天香》中,数技牡丹配以寥寥几只小鸟,整个画面构图异常巧妙。而在整体构思上则注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笔墨处浓淡生情,脉络显韵,生机盎然之余又不失恬淡素雅,充满灵动之感。
  “小人袭其技,君子通其神”。大师与画匠之分,便在于这灵感、灵性之间。这种“灵性”表现在声息相应、气脉相通中,观众于笔墨之间便可清楚地体悟到艺术家的脉息流转。正像齐白石说的那样:“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这章法位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格式,而是随着艺术家的灵机而发,自然天成。或勾勒点染,或狂涂泼洒,不论何种形式,总会让人觉得灵气飘荡,沁人心脾。仔细观赏郭线庐的作品,你就能看出隐藏在传统绘画技法下的潇洒自如、优如神来之笔、诗歌漫唱的画风、画情。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笔墨是一种形式、虽然不能说以形式为形式,但终归是中国画的支架。我想用水墨这种最纯真的语言,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而不加任何外部修饰。同时在传统的中国画中,适当地运用光的原理,透视、疏密、色调的控制等西万技法,我会在这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这就是郭线庐对待中国绘画的态度——坚守传承、勇于创新。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其实就是传承推动着创新、创新积淀了传承、在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中奋力前行的历史。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文化在交融与交流过程中,相互间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困惑,其他文化也难免会对自身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否坚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坚持自身文化特有的内涵,已经变成中国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郭线庐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也在教学中积极找寻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诚如他所言:“网络时代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平台,因此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办学理念,如何去引导、怎祥去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与南方许多省市的艺术院校相比,有着特有的个性和优势、这缘于黄河流域悠久历史文脉的深厚积淀对我们的支撑。因此,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自已的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积极进行适合新时代需求的艺术创新,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的学术水平始终保特在鲜活和具有感染力的状态。”